姜盐豆子芝麻茶
2024-01-09 14:38:4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张咪 | 作者:熊佳林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2393

故乡是会变的,季节会更替,人员会流动,老人如熟透的瓜果从枝头掉落,新生的孩子见风就长。旧的楼宇会拆除,街道会改向,那曾经熟悉的一切,都有可能在某个节点毫无征兆地改变,直至面目全非。

唯有胃里的故乡,还是从前的样子。它固守着一条潜意识中的路径,就像多年前埋下的一颗记忆的种子,顽固地生根发芽,它牢牢地根植于你的体内,从未离开,从未放弃,好像成为了你固有的一部分,只要那熟悉的味道弥漫,遥远的记忆深处千回百转的街巷和故事里的人,扑面而来。

姜盐豆子芝麻茶

熊佳林

小时候跟着外婆走村串户,走上屋、到下屋,家家都能呷上一碗碗姜盐豆子芝麻茶。走了几户人家,肚子就吃得饱饱地。泡茶的过程繁琐又有趣,炒豆子、炸芝麻、擂姜汁、摇罐子等环节都有讲究:首先是炒豆子,田塍上新收上来的青皮豆去了壳,颗颗大而结实,圆润饱满甘甜,还带着田野里青草的气息,青皮豆像顽皮的娃娃,在一个铁皮的小盘里蹦来蹦去,寂静的堂屋里时不时意外地传出“砰砰”炸裂的声音,炸得差不多了,满屋都是甜熟的豆香。现炒的芝麻就更香了,雪白的芝麻粒在小盘里跳得更快更轻盈,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,过一轮火后就变成了淡淡的焦黄色,这样现炒的豆子芝麻才香脆松酥,来一次客,主人就炒一次;来十次,主人就不厌其烦地炒十次。芝麻豆子都炒好后,就可以开始泡茶了。茶叶最好是用乡下粗柴木炭熏出来的,有着浓郁的烟火气息,与姜盐味相得益彰。这个泡茶,还得有两样独有的粗陶器皿,均出产于本地的土窑,一是黄油罐,一是姜沙钵。黄油罐看起来尖嘴细腰圆肚,侧边有一个弯把手,模样并不好看。姜沙钵是一种圆锥形的瓦碟,内壁密布横向密齿状的细纹。烧水的时候,一边就可以拿洗好的鲜姜在姜沙钵里擂姜汁,水开之后,便将炒好的豆子芝麻和茶叶一齐放进黄油罐里,再洒一小勺细盐,用滚烫的开水一沏。

茶沏好了,接下来是开始筛茶,筛茶也是有一定的技巧。要按水平的方向均衡地晃动罐子,使罐子里的茶叶豆子芝麻盐充分搅拌均匀,筛出的时候加快速度,使得它们能同悬浮在水面上泛起,从尖嘴处倾出,一同倒在茶碗里。筛好茶后,主人估摸着按客人多少,摇动瓦罐,准確地分到每位客人一碗,依长幼顺序分别端上。筛过第一轮后,主人还会留心观察,看谁先喝完马上又筛上第二碗,如此循环。这个时候客人往往略作推辞,主人却殷勤执意要再敬,几轮下来,客人早就吃得肚子浑圆,抵得上一餐饭了。

小时候吃这种茶真是困难重重,水面上漂浮着一层香芝麻,倒是很快可以吃到。但是茶水太烫,又不能大口喝来解渴,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啜饮。小孩子之间还听到很多有趣的事,比如根据芝麻的走向,能判断你家会不会来客:要是芝麻在水面分成不同方向的两路,就表示今天会来客;要是只有一个走向,就不会有人来。于是每次喝茶前,我都要留意看一下芝麻。水面的芝麻吃完后,碗底的豆子就只能隔着一大碗水遥遥相望,等到水喝完了,沉下来的豆子芝麻却又怎么捞也捞不上来。这时我学着别人轻敲碗底,敲重了也不行,芝麻豆子会跳出来滚到地上去,要小心地看着敲动沉积物一步步快到杯口的时候,再去吃,吃完了再敲。有时候小孩也没有耐心等那一大碗水喝完,大人也往往在自己碗里的水喝得差不多的时候,直接递给小孩,让他吃碗底厚厚的一层芝麻豆子。当你敲完碗底仰头吃得差不多的时候,主人马上端着瓦罐凑上前,邀你再吃上一杯。从前的人都古道心肠,还记得外婆老是捂着碗口,拼命说:“呷饱了,呷饱了!”的情景,一晃好多年都过去了。那些热衷于在灶边忙着泡茶待客的老人,要不作古了,要不已是垂垂老矣。

其实最好的姜盐豆子芝麻茶是在这样的场景里:应当在一间冬天乡下的土屋,屋外呼呼地刮着湿冷的寒风,屋里暖暖地。梁上挂满了一串串天长日久熏得黑油油的腊肉腊鱼,显得主人家这个冬天丰厚富足。土屋中央有一堆烧得正旺的柴火,那柴火的上方,有一只从房梁上垂下来的老吊壶,那吊壶也是熏得黑乎乎的,可能用了快一百年。在柴火的舔舐中,壶里的井水烧开了,发出长长的鸣笛声。水开后把吊壶收上去一些,就着熊熊炭火,把豆子芝麻分别在一只长柄小铁盘里翻滚几下,很快就炒熟了。老黄姜在姜沙钵里擂出了层层姜丝汁,滚烫的开水先倒入一只黄油罐里,再倒出来一些冲洗姜沙钵,再倒回罐里,姜的味道就溶入了茶水里。如此在黄油罐和茶杯之间,开水来回冲倒几次混合均匀,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姜盐豆子芝麻茶就端到了你的面前。每一个步骤都不曾省略,这样泡出来的茶最为新鲜香浓,满满都是主人朴拙的诚意。

泡姜盐豆子芝麻茶,是只有湖南汨罗、湘阴一带才有风俗。到了邻县便不同,比如平江,在茶中放几粒花椒,茶水冲开便掺杂了一股奇特的香辣味,花椒有驱寒之效,或也与当地山中盛产花椒有关。姜盐入茶自古便有,唐代薛能有《茶诗》云:盐损添常戒,姜宜著更夸。北宋苏辙《煎茶诗》里说:俚人茗饮无不好,盐酪椒姜夸满口。著名的吃货苏轼有诗《和蒋夔寄茶》云:老妻稚子不知爱,一半已入姜盐煎。人生所遇无不可,南北嗜好知谁贤。可见当时姜盐煮茶已经很常见。颠沛流离漂零不定的生活,让人摒弃了对精细茶香精美茶具的追求,粗粝的姜与盐煮入茶中,如一件裹身的粗布棉衣,放弃了装饰与风雅,更多的是为了御寒防病,在最质朴的依存中图个安身立命。至于姜盐豆子芝麻茶为何只流传于这湘北一隅,便源于另外一个故事:相传南宋绍兴三年,杨幺被推举为农民领袖,率兵二十万,活跃在洞庭湖地区,陆耕水战。绍兴五年,岳飞被朝廷任命来此镇压杨幺的农民起义军,不料岳家军都是中原人,来到南方后不服当地水土,不久便一个个腹胀肚泻,厌食乏力,士气低落。岳飞不仅骁勇善战,也精通医术,他寻思湘北潮湿瘴气易入体,姜盐有治痢之效,加上本地的青皮豆芝麻,香浓饱腹,于是吩咐伙头军天天煎熬姜盐豆子芝麻茶让将领士兵们喝,果然不久大家逐渐恢复体能。喝姜盐豆子芝麻茶的习俗由此传开,在洞庭之南的这一方落地生根。

无论日子多么艰难,只要有那一碗姜盐豆子芝麻茶在,就有了热腾腾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。我想起了我的外婆,在半个多世纪前,为了赚到供母亲上学的学费,曾多次奔走在一条神秘的、隐蔽的运芝麻的路上。一大早,外婆就将大布袋藏进小腰包里,渡过汨罗江,赶京广线北上开往岳阳的火车,到了岳阳境内,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城陵矶渡口。浩瀚的洞庭湖上,帆船点点、天地开阔。汨罗江在此汇入洞庭,流向更广阔无垠云蒸霞蔚的天边。水波淼淼、白鹭飞起,在高空盘旋着追逐天际的云霞,外婆急着走向渡口坐船,沿长江支流北上,再走过一片长长的沙滩,坐公共汽车到对岸湖北境内螺山镇上,挨家挨户收芝麻。雾色迷茫之中,穿过雪白的野胡萝卜花盛开、散发着艾草清苦味的堤坝,一条渡船稳稳地驶来,晨光中,外婆乘着它,走出去,找寻生活的希望。过了江,外婆就是无所畏惧的战士,贫穷、饥饿、伤痛没有一样可以压倒她,她用肩挑、用手推,用脚一步一步地挪,拼尽了全身的力气,一寸一寸地与命运对抗。在那个年代,做生意属于“投机倒把”,被发现了是要挨批斗的,外婆为了避人耳目,将重达几十斤的芝麻包背在背上,内里塞上了硬纸板,裹成四四方方行军包袱的样子。走过长江对岸长长的沙滩,脚陷进沙里软软地,拔出来的时候十分费力。明明负重前行,却还要装得很轻松随意,不然会被人怀疑。小心翼翼运回来的芝麻,被外婆拆分成一小包一小袋,悄悄地流进了村头巷尾。靠着外婆一趟又一趟像蚂蚁搬家似地贩卖芝麻,母亲顺利地初中毕业,完成了一个乡村姑娘的逆袭,成为了吃国家粮的人民教师。日子在外婆的脚下,就像一条奔腾的河,没有过不去的坎,没有绕不开的礁,哗哗向前,不曾停歇。

在乡里,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,饭可以不吃,但豆子芝麻是要买起备好的,来了客人就好渡茶。一碗热腾腾、香喷喷的豆子芝麻茶,有时候也是救命的稻草。那年寒冬腊月,外婆看到一个枯瘦的女人,穿着一身补丁衣、脚上只趿了一双草鞋,倒在柴房外的干草堆上,脸色苍白双唇发乌。叫她也不应,推她也不动,只见她紧闭着双眼,一行清泪从眼角流出来。外婆急忙把她扶到屋里,关上了房门,烧起了柴火,赶紧筛了一碗姜盐豆子芝麻茶端到了她的嘴边,喝了两碗,一股暖流在女人的身上流淌起来,她终于缓过来一口气,又歇了一夜,恢复了力气,才千恩万谢地道别。

只要有姜盐豆子芝麻茶在,再深重的苦难,也能一口一口缓过气来。那时候,最穷苦的人家也不缺一碗茶,喝一碗,心就暖了;喝两三碗,肚子也不饿了。乡里缺少点心零食果腹解馋的日子,一碗姜盐豆子芝麻茶是实用的:一是驱散体内入侵的湿冷寒气,二是填饱肚子,一碗接一碗,传递着乡邻之间那份温暖实在的情意。

责编:张咪

来源:汨罗市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专题
精选
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